脉迟与脉数
2011-09-01 09:21: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脉迟是阳虚,这好理解,把它归结到阳不足的一面。脉数归到阳虚,就不大容易说过去了。过去我们再学校里讲到诊法的时候,谈起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带到临床上去看,照几个病人来切脉,明明是数脉啊,明明是热象啊,...

脉迟是阳虚,这好理解,把它归结到阳不足的一面。脉数归到阳虚,就不大容易说过去了。过去我们再学校里讲到诊法的时候,谈起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带到临床上去看,照几个病人来切脉,明明是数脉啊,明明是热象啊,我照样还用姜桂附。这说明了数脉确实有阳虚和阴虚的区别,因为血脉的运行要依耐阳气的鼓动,阳热一亢盛,脉的鼓动就急而数。一旦亏虚,脉动就迟而缓。比如《金匮.呕吐哕下痢》篇里面谈到,病人脉数,数就会热,应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为什么会反吐?这是因为发汗太多,阳气损耗所致。阳气损耗为什么会出现数脉呢?者就是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这个数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热吗?要是热,也是一种标热。所以临床上也要分清标脉和本脉。所以经典一定要活着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我大伯父卢永定常常教导我“大匠示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学医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正式磕头是1959年,再此之前都在读《伤寒论》,读郑钦安的几部书。大人教一句,我就背一句,当时理解不了,后来慢慢理解了。我单在脉诊的学习上,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天天都摸脉,每天都摸好几十个病人的脉,摸一个记一个。那是与我祖父、伯父一起把脉,同样一个病人,他摸左手,我摸右手,他右摸手,我摸左手,看一样不一样,一样了才算过关。我大伯父经常讲,久病暴脱的病人,脉既可以出现洪大,也可以出现滑数,同样的,阳虚的病人也可以出现虚而数的脉象。入骨阴阳虚实混淆了,就会导致病情反复,延长治疗时间。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在临证当中,常常告诉我,阳虚则阴盛,阴盛也可以导致虚阳越于外。因而虚劳的人往往会出现数脉,比如肺结核,过去的说法就是虚劳,这个病的脉象久常见到数脉。三四十年代,我祖父在成都治疗肺结核非常出名,简直就成了结核大家,他始终就是以扶阳为本的。但现在的教科书里,那一本不认为肺结核是阴虚呢?临床上按肺阴虚、肾阴虚治疗,效果就很一般,解决不了结核,就是解决了,也解决不多,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按照现在西医来讲,免疫功能增强了,整个抗病能力增强了,机体自然就会好起来。我祖父纳一辈老中医不懂什么是免疫,但他们始终抓住阳气不足这个根本不放。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可见切脉对于把握疾病的根本是极其重要的。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著里也专门谈到脉诊,虽然简单,但只要能够把握其要理,对我们医者来讲,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烦躁病人的病案。这是个抑郁症病人,是个女同志,41岁,教师,主要症状是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成规律性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就会出现起卧不安,悲伤不安,一个人大哭,她的烦躁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9点,伴随出现头晕、心悸心慌,纳食不香,倦怠乏力,晨起面目浮肿,午后两腿发肿,口干喜饮,但不多饮,常常隔一段时间有喝一口水,手足心热赤脚踩在水泥地上感觉舒服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唇舌暗红,卖虚数,有结代,。西医检查,体温36℃,脉率不齐,心率106次/分,多次心电图检查是房性早搏,右心室肥厚,部分的S-T段有轻微变化。她用过很多西药,心得安、谷维素、WB,双氢克尿噻,都用了,效果不好。中药她也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百合汤、养心汤、逍遥散、越鞠丸等方剂,也没有明显效果,后来通过熟人介绍来找我。我认为她是个阳虚,昼为阳,昼则魂游于外。他现在的状况是由于阴盛波及到阳,从而导致烦躁不宁。治疗的办法就是扶阳抑阴,启阴交阳,是阳的复其位。仲景已经把治法写出来了,就是干姜附子汤。我的处方是:制附片60 硃茯神15 干姜30 龙骨30 牡蛎30 石菖蒲20  吃了一个多星期,她一个人来复诊,烦躁减轻了,其他症状也都改善了。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子给她再吃七付,半个月后烦躁基本上没有了,其他症状也都基本上缓解了,数脉缓下来了,再没有结代了,脉率齐了。根据这些情况,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桂枝30 淫羊藿20 炙甘草10 把石菖蒲去了,制附片用到90 干姜50,姜桂附都齐了,这个方子就更热了。又服用了半个月,一切都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她把这个方子打成粉末,每天吃三次,每次6G,开水冲服,通过几次的诊治,到现在4年多了,完全好了,再没有复发过。她也做了多次体检,再没发现心律不正常。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烦躁,但烦躁只是一个症状。我们怎么去辩证,这就是水平问题。综合前面讲的诸多症状和体征,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可以归咎到阳虚上来,回到阳虚这个根本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不忘标本问题。《内经》上说:“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向无问。”只要我们能正确地辨识标本,不忘扶阳这个原则,我们就是正确地遣方用药,就能丝丝入扣地处理问题。 

 

我听刘力红谈起过,曾经有一批马来西亚的人去拜访他,当时他的另一位师父李可老中医正好在广西,他就请李老给他们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后,开的方子里面全部都有附子,后来每一个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

相关热词搜索:脉迟与脉数

上一篇:舌苔润滑与干燥
下一篇:扶阳理路(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