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2011-09-01 09:29: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 易不可以无医。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探讨《周易》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结合的过程,这对于研究...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 “易不可以无医”。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探讨《周易》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结合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使之能指导和用于临床之中,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一

  《周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他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恰当哦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被称为群经之首,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其复杂的内容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周易》哲学虽然是原始的、不完备的,但是含有珍贵的萌芽,这一点,正是《周易》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科学内涵。

     《周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个“易”字,这个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观物质世界的“动”所导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说明这个“动”而生生化化的理论。就是阴阳学说。正如《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准确地总结了《周易》全书的精神实质。《周易》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称之为“易”。“易者变易也”“生生谓之易”又称为“道”或者“神”如《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中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易、道、神是《周易》对物质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描述,是唯物哲学的原始概念,所以说物质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于物质运动之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外,更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先,如在《系辞上传》上说“乾坤其义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并对象与器下了明确的概念。“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到了象、器而形立乎其中矣“。指出了道与器是并存的,没有器也就无所谓道的存在,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周易》在“道器观”能做出这样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解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

   《周易》认为,物质世界首先来源于“太极”,指出了宇宙本处于馄饨不分的原始状态,通过动的相推、相感作用而使太极生两仪,得以开天辟地,才可能有万物的生存,正如《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进而进一步从自然界的万物引申到人类社会,并认为在“动”的生生化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合的,这里的“动”实际上就是变易的阴阳二气。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解释由太极而生两仪,而四象八卦得以产生。并明确地指出,万事万物的化生,必须经过“阴阳交感”的过程,如在《泰卦》上说“天地交则万物通矣”《否卦》上说“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矣”这里所说的交感,实际上就是“动”的概念,“动”的过程,只有动按此可以导致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如在《咸卦》中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象可见矣。”《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认为,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界到我们人类社会,都是处在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之中,它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高度地概括了物质世界,并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观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动”是绝对的,在《恒卦》中说“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悠往中则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所以是”物不可穷“没有终止,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得以发展。

《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的,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动”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周易》这一原始的对于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说,即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 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原则道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干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法,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周易》的这一哲理,对后世中医学的重阳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周易》的重阳思想给先秦诸子的唯物哲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来的观点,正如《庄子.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荡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说明精是更精微的气,乃由气所产生而成,精气在人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生成变化仍然是由于动而导致的阴阳二气相推相感作用的结果。先秦诸子的论述,所不是专门的医学著作,有人不可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论述的相当详尽,但是,这些认识的形成,却为《内经》作者的重阳观念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到,从《周易》阴阳学说的创始,到《内经》形成医学理论的学术渊源了。正如张景岳《内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据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如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比求于本。”《素问.保命全形论》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很显然的说明了这是《内经》作者继承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对宇宙变化规律做了明确的阐述,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一那样那个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一切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揭示了人体生理病例的本质。

对阴阳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内经》作者同样强调了阳的重要性,并从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上进行了阐述,从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这与《周易》的“阳主阴从”重阳思想和先秦诸子的重阳的哲学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内经》作者用阴阳来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个概括,这里的“阳生阴长”是说一切事物的生长功能,“阳杀阴藏”是说一切事物的收敛功能。从自然现象来说,春夏阳气旺盛,万物随阳旺而得以生长发育,秋冬阳气减,万物也随阳气衰减得以伏藏甚至死亡。结合而难题生理病理而言,阳气旺盛,可以促进阴精的化生,阳气衰减,吸收迟缓,则阴精的化生亦必减弱。清代中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一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血行气附,这说明了在阴阳互跟的关系上,必须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也可以认为,这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内经》作者进一步概括说,阴阳的功能不外乎”阳化气,阴成形”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气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故可以认为,一切的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阳能化生力量,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得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够成形体,虽然这是固有的性质和功能,但作为形体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也离不开阳的生化功能所起的作用,故阳能化生阴,使阴的形得以逐渐强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功能作用的发挥,肌体的生命任然在运行,不但借此阴可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的物质可以通过阳的作用不断地合成积累,这实际上也说明了“阳为阴之主”的关系,由此可知,在阴阳这一相对统一体中,阳是主要方面,阴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四

《内经》作者在《周易》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以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对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强调阳为主导,以及阳气在人体重要作用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个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内经》作者的重阳思想,也对后世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产生了较深的影响。环顾自然界,太阳的存在对宇宙间所有的行星运行,对地球、天文、气象、历法,以及得以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人体的阳气,至生命开始之日起,就体现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肌体运行与生存靠阳气。若人体的阳气受损,则会生机衰竭,贼风数至,邪气弥漫,苟疾丛生。甚至夭折生命。杨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说“一阴一阳,是为两仪,理宰乎气,源发太极…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者生,气散者死,人之阳气,尤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何谓人体的阳气呢?笔者认为,阳气乃生命的活力。人体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可以认为,凡是对肌体具有激发、推动作用之气,及脏腑经脉的功能之气等皆属于阳气。

暗自生理上,阳气为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之根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里的肾气,实际上就是人体之阳气,它贯穿了人体生命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阳气充盛,则人体的生机旺盛;阳气衰减,则人体的生机则随之而衰。阳气为各个脏腑组织、经脉发挥正常功能血液输布的原动力。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得阳气的激发而各行其职,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说呢管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语言、声音、耳能听,目能视,鼻能嗅,脑能思维,以及肢体的运动,精力的强弱,皆与阳气有关。人体的精血津液的化生、输布集代谢产物的传输与排泄,也全耐阳气的作用才能达到生化不息。肌体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升则以养神,达下则以柔经,都离不开阳气。阳气布散于肌表,可以抗御外邪,卫外为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固也”。所以,凡邪气能够中人,皆因人体阳气不足所致。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阴主内守,阳主护外,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说明了阴精所以能固守于内而营养内脏,全仗阳气的卫外作用,如果阳气不能发挥固密于外的功能,阴精就无法自安于内了,阳不外护,则外邪可以乘机入侵,从而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如伤寒邪入毛皮,进而传经入里,从而造成脏腑气机紊乱,病变百出。这是由于阳不能卫外,而阴不能内守的结果。若人体阳气固密,在外之邪气不能入侵,在内则肌体内脏精气不乱,从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可知,要使人体阴阳相对平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扶阳问答(六)
下一篇:气功为什么能治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