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2011-09-01 09:29: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 易不可以无医。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探讨《周易》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结合的过程,这对于研究...

协调,阴阳虽然各有所主,但起决定作用的任然是阳气,故李氏进一步说“生从乎阳,阳俱其消也,杀从乎阴,阴俱其长也,常体春夏只会,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李氏指出了人体的生长发育阳气最为关键,强调了若能保持机体阳气的旺盛,既能获得健康之体。华佗《中藏经》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机,因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张景岳在《传忠录.辩丹溪》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对“阳主生,阴主杀”进一步论述说“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认为天地万物之生长、衰退、死亡,无不由阳所主宰。若打破了正常的“阳主阴从”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的生理关系,就会导致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的关系的失调,从而发生疾玻

若阳气虚于外,则失其温煦肌肤、抗御外邪卫外为固之功能,易为六淫之邪所侵而发病。若阳气虚于外,则导致脏腑功能动力减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失常,十二经脉运行无力,精血津液化生不足而形成肌体虚衰之病理变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性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不滞,自然百病不生。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著名中医家卢铸之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需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等奥义,认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刚领也。”,这个纲领,实质上是要人们认识到阳气的极端重要性。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在辩证论治之中,当始终遵循扶阳为治病的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所用药物以辛温扶阳药物为主;则人体阳气即若“日月星辰丽于天,华岳河海附于地”‘“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使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畅通,气血条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

本文通过研究《内经》、《周易》和历代医家的有关著述,以及笔者本人和笔者祖辈世代业医二百余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从而提出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于以阳为主导、因为从属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运用于临床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扶阳问答(六)
下一篇:气功为什么能治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