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
2011-09-09 16:14: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名人养生 孔子为何能长寿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令人回味。 孔子说: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

                                              名人养生

 

                                            孔子为何能长寿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令人回味。

        孔子说:“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由于发育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中年时,不要过度劳累,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老年时,要把免得看得淡一些,体质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利,因为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身体力行的。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如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称赞:“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有三种事最有害于健康: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饮食荒淫,并提出三种有益于健康之事: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陈国绝粮时,还是“眩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孔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有规律,精神总是舒畅的。

        孔子酷爱体育,并认真锻炼,所以身体很好。孔子被为夫子,在人们的想象中,该是文弱迂腐的老书生模样。事实上孔子体格魁梧高大。他喜欢钓鱼和射箭,而且还很有研究。此外,孔子对游泳、爬山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在《论语》中也有反映。正因为孔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所以,尽管一生多次陷入困境,但都坚持过来了,特别是在陈、蔡之间,粮食断绝,“七日不火食”还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讲书奏乐唱歌,像一点事也没有,可当时他已是63的人了。

 
 

                                                              老子的养生观

        众所周知,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同时他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始祖。因为当今养生学的三条基本原则“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是与俘的积极倡导密切相关的。

养精保气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活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并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无望满足了,这是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的来源。

顺乎自然

        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宇宙万物的整体观的系统观来考察人体生命的长生之道,从而提出了“顺乎自然”这一重要的养生观点。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当效法地的柔和安静。地当效法天的湛泊不动,生养万物而元所取获。天当效法道的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使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则效法它自己。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构成了老子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是专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的,顺乎这种变化,就能长生,这就是后世养生家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的理论来源。

气功养生

       老子非常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道家所去呼吸吐纳法,其源本于老子。此功法要求:闭口端坐,万念息捐;两目微开,稍见微明;后观其明于玄关(丹田)一窍,此即所谓观其窍也。然后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时间要长,呼吸间有停闭。常修此功,渐修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云,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静柔功论,主要体现了老子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后世气功家和武术家据此创作出好多种功法,如静坐功、柔气功、《易筋经》中的内壮功等。老子所说的柔、弱、静,并非消极状态的表现,而是孕育着刚、强、动的积极力量的产生;是外柔内刚,外柔内强,外静内动;是柔中有刚、弱中有强、静中有动。这样方能保持人体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气,使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这是使人体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


 

                                                        墨子五行养生论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翟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提倡“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活了92岁,据传是养生得道。古书载有墨子求得道的故事。

        墨子82岁,看破红尘。认定“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于是,入周锹山精思道法,修身养性。一天,他在山中忽然听到读书书,墨子卧于石后观察动静,伺机而出。这时有一个人走过来,用衣服包裹着双脚,墨子问道:你是度世的神仙吧!请且少留,诲以要道。神人说:我知道你求教心诚,特来候你,你有什么要求?墨子说:愿得长生。于是神人给了他一些讲道灵、教戒、五行变化之类的书。告诉墨子说:你气度非常,又很聪明,得此书便成。墨子拜谢。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用“五行“来区分脏腑的履带性和相互关系。根据阴阳气血的运化,确认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遵循五行相生、相乘、相克的原则,诊治疾病。修身养性,非常灵验。比如,健身活动的基本功就是调理呼吸。古人云:吸有两种,即鼻吸和口吸;呼有六式:即吹、呼、唏、呵、嘘、泗。呼吸要按照五行运气,区分四时寒暑,才对身体有益,今有《四时呼吸歌》为证: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泗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要水中安。三焦唏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飧。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动尤胜保坤丹。

                                       
           从诸葛亮早逝应想到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蜀相》一诗。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人们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而早仙逝的深切叹惋。

       从史书上看,诸葛亮早年在隆中,“躬耕陇亩”,“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大致身体还是不错的。但是自从受到刘备三顾之请,出来辅佐与魏、吴争雄之日起,他就抱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殚精竭虑,奋力邓驱,不再以自己的健康为意。特别刘备临崩,托孤授命,诏敕后主刘禅“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更感激涕零,决意效死。从此“政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军旅中常常是“并日而食”,三天两头顾不上吃饭。就这样多次出祁山,人“不毛”,伐中原,南征北战,五日休息,其身体的消耗可想而知。

        公元234年在渭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垒,司马懿故意和他打消耗战,相持百余日,使他“粮尽势穷,优恚呕血”,“烧营遁走人谷 ,道发病卒。”在此之前,诸葛亮曾发使至司马懿军中,司马懿绝口不提兵戎之事,却向使者探问诸葛亮的“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当时就说:“亮将死矣。”于是他便固守不战。结果,果然应了他的推测。

       诸葛亮殒于过分忧劳是无疑的。如果再进一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诸葛亮虽曾躬耕,终究还是一介书生。他虽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史书上,不见讲他习武强身的记载。这样,50岁出头就难系重负,体力不支,指挥调度上也屡屡失算,直至“未捷先死”,就是难以避免的了。如果说诸葛亮的早逝,令人遗憾的话,这一点也该是其中之一吧。

                                          《龟虽寿》看曹操的养生观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称听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写的《龟虽寿》,是一首养生四言古诗,诗中所论述的养生见解,非常精辟。诗的原文是:“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承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这首养生诗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诗的开头四句是说,“神龟”的寿命虽然很长,但终究还是要死的;能够腾云开天的“腾蛇”,也难免要化为尘土,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当然也不例外。中间四句的意思是千里马虽然老了,终日伏在马棚里,但它的志向仍旧驰骋千里;有雄心壮志的人,虽然已经到了晚年,但他决不悲观失望,还要继续前进,有所作为。实际上,这四句是曹操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了,但他不怕衰老的威胁,仍然“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决心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图大业。最后四句的大意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单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如果能注意保养身体,保持乐观的心境,是能够获得健康长寿的。

       首先,我们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养生观是唯物的,是科学的。他认为人寿有尽,人的寿命长短,既有“天”的因素,而更为重要的后天的“养怡之福”。在1800多年前的曹操能有这种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之说,道家在这方面鼓吹更甚。在古代不少人认为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所以很多人为了长生不死,到处寻仙丹,服石药。也有不少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寿命长短,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在这种认识论和生命观的主导下,有的人放浪形骸,隐遁避世;有的人则求神拜天,以求天神赐寿,这样做更无益于健康长寿。而曹操则不想念这一套,坚信人寿有限,但不在天。

        其次,曹操的养生观充满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曹操同时代的人,不少人都对人生抱悲观的态度,有的消沉身丧,有的纵情声色,还有的追名逐利。曹操却独树一帜,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由于他有这种豪迈的志向和宽阔的胸怀,因而也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他虽处于动荡不安、烽烟四起的乱世,而且长期驰骋沙场,能够享年65岁,也算是高寿了。

        曹操认为,“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也就是说,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营养和体格锻炼(养怡之福的养可作这种解释);二是要心情愉快(怡就是愉快的意思)。这些可以说是曹操自身养生实践的经验总结。

        健康长寿乃人之美好愿望,面对美好的生活,笔者奉劝人们为了健康长寿,不妨读读曹操的《龟虽寿》,也许从中会得到教益的。

                                                       苏东坡的养生法

        众人皆知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他的诗,或自然流丽,或气势雄浑;他的词,豪放杰出,气象恢宏。

        其实,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养生之道,他著有《上张安道养生诀论》,《续养生论》、《问养生》放款产。这就是尽管苏东坡一生道路坎坷曲折,饱尝艰辛,又为何年过花甲之后,仍然精力旺盛,双目炯炯有神的重要原因。

        苏东坡习惯用梳发健身。“羽虫贝月争翩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蓬根。”意思是:在皎洁的月光下,我在空旷的轩阁上站立,散开长发频频梳理,直梳得头脑十分清醒、筋骨也越来越有力。寒风露气吹到白发根上,精神抖擞,痛快淋漓。

        茶历来为文人名士所喜爱,对着重颇有研究的苏东坡,对茶叶的作用也有不少独到见解,他在《论茶》中指出:“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在牙膏、牙刷尚未问世的古代,他提出了食后用茶漱口的办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具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将茶叶与口腔卫生联系在一起。

       “擦脚”是苏东坡又一重要的健身之法,他每天早晚盘腿坐在床上,双目紧闭,用力按摩脚心,左右脚各200次左右。科学研究证实,常按摩脚掌和脚趾,对许多疾病,如贫血、关节炎、糖尿病、周期性偏头痛、阳痿、痛经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苏东坡对自己的饮食生活有严格要求,曾给自己规定:“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一餐不超过一杯酒,一个肉菜),真正实践了“饮食有节”的养生之道。

       “达观好动”,这是苏东坡极力倡导的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遭贬,辗转游离,还受诬入狱,几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一直注意身体的锻炼,保持了达观开朗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贪图山川古迹风光,积极增强体魄,努力从苦闷中解脱,给自己开拓从内心到外在的开阔世界。他在政事之余,习射放鹰,从事畋猎;他关心平民生活,兴利除弊,在各地上任,尽力为百姓做好事,“苏堤”、“东坡肉”的命名就铭记了他的政绩和人们对他的深情。

相关热词搜索:名人 养生

上一篇:补阳药
下一篇:颈部保健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