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问答(六)
2011-09-01 09:29: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提问:问一个临床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用附子都是按药典的量,一般是9G。那么这个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人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当出现这样的症状时,怎样判断呢?到底是量不够需要加量,还是应该在处方上做一些调整呢?...

提问:问一个临床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用附子都是按药典的量,一般是9G。那么这个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人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当出现这样的症状时,怎样判断呢?到底是量不够需要加量,还是应该在处方上做一些调整呢?

陆崇汉:很多病人在刚开始使用辛温扶阳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刚才讲到的一些问题。如果就以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该不该用附子,那就可以说是不负责任了。西药有没有副作用?西药的副作用太多了,而且都是明码标出。象使用阿托品就会出现口干、面红,是不是口干、面红就不用阿托品了,如果这样,那就成了笑话了。所以,附子的问题还不能这样来认识,附子使用过程中的副反应也不同于西药,他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开始使用附子,可能口干舌燥,但继续使用,也许就津液满口了。为什么呢?因为阳上来了,能够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做一个调整,他的口干、舌燥就会消失。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阿托品,阿托品引起的口干、舌燥只有见谅才可以缓解,没有听说加量可以缓解的。所以,针对使用附子或其他辛温药所引起的不适,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定见,一定要有一个理论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少遇不对就行退让,从而错过了临床的良好时机。对这些问题大家也不要太着急,每个人行医的时候都会遇到,都有彷徨,只要通过努力,这些坎就可以迈过去。

另外就是应用辛温扶阳还有一个识证问题,证有显隐。显性的好办,可以胸有成竹。隐性的就难办了,这就要靠你推断这种推断要建立在有把握的基础上。这当然是要有经验积累的。过去,无论是在成都还是在南京,总会有同行认为,我之所以善用辛温,肯定是俩找我的病人都是明显的阳虚,明显的寒症,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其他医生那里转来的,是不是他们也再用附子呢?没有!相反的,很多都是在用寒凉,寒凉就是有热证,但是,按热证之为什么治不好?而转过来用附子反而好了呢?这就说明,不是善不善于用温热药的问题,而是善不善于辨识阳虚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大的不会出现问题,小的就会出现问题呢?我看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举个例子,打的石头摔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石头丢出去,咚的一声就沉入水底,小的呢?小的可以大气很多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用时会上火,而用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70G,或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并不困难。现在“名医”太多了,当然这是好事,但我希望各位做真正的名医,真正的大家!只有这样,中医才会有发展,才会成为主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扶阳问答(五)
下一篇: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分享到: 收藏